今天是:  

始興縣八五年鑒

 


                   概 況
 
    八五期間,縣委、縣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領全縣人民真抓實干,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1995年,全縣社會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下同)9.7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下同)8.4億元,比上年增長13%,年均增長10.7%;工業總產值5.15億元,比上年增長20.72%;農業總產值7.5億元,比上年增長6.13%;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2170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27.2%,上繳中央“兩稅”1237萬元。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職工人均收入5144元,比上年增長4.2%,農村人均收入1974.8元,比1990年增長35.1%。年終決算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始興縣1995年國民經濟發展情況
 
項       目
絕 對 數
比上年( + - %)
年末總人口(萬人)
22.83
0.11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8.40
13.00
工業總產值(億元)
5.15
20.72
農業總產值(億元)
7.50
6.13
全社會固定生產投資(億元)
0.71
-7.79
實際利用外資(萬美元)
842
比1990年增長3倍
財政收入(萬元)
2170
27.2
職工人均工資(元)
5144
18.23
農村人均純收入(元)
1974.8
比1990年增長35.1%
注: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總值、農業生產總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相對數按可比價格計算。                                                    (縣統計局等)

【氣候、地貌和水文】
    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6℃,一月平均氣溫9.4℃,七月平均氣溫28.4℃,一般無霜期296天,年降雨量1528毫米,多集中在4--6月。境內四面環山,縣城一帶多臺地和低山丘陵。主要河流有湞江、墨江、澄江。
【主要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鎢、錫、銅、鐵、石英、鉀長石、花崗巖、綠柱石、瓷土、高嶺土、煤等,以鎢礦儲藏量最多。石人嶂鎢礦在該縣境內。
    水力資源:水電蘊藏量11.81萬KW,可開發量8.36萬KW,可開發年發電量3.3億KWH,已建成水電站28座,裝機3.26萬KW。
    森林資源:有林面積16.1萬公頃,森林覆蓋面率74.7%,活立木蓄積量1044.2萬立方米,居全省之冠。毛竹18萬畝,蓄積量2136萬條,年產毛竹100萬條。始興縣既是全國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示范點之一,又是國家林業綜合發展示范縣。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該縣境內。
    主要物產:稻谷、黃煙、蠶桑、松香、茶葉、香菇、木耳、馬蹄、筍干、西瓜、大肉姜、薄皮香梨、柑桔等。
                (鐘俊波、肖欣)
 
【經濟體制改革】
    農村實施承包規模經營。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轉化,推進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探索土地承包責任制模式,推行“兩田制”“連片劃分責任田”“全面招標”“股份制”等模式。
    工商企業抓大放小,轉制求活。一是推行股份制。1994年組建廣東康雅股份有限公司,當年實現產值2936萬元,銷售2172萬元,利潤188萬元,分別比轉制前增長44.6%、18%、97.9%,給股東分紅派息達19%,名列全市前矛。繼后,全縣先后組建了供水有限責任公司等股份制企業180家。二是組建企業集團?;浥d實業總公司由縣水泥廠融資1000多萬元組建,下有2個工廠,4個公司;中興實業總公司由縣家私廠融資1000多萬元組建,下有1個工廠,2個公司。1994年,二輕系統的塑料一廠、塑料二廠、木器廠、服裝廠、紙箱廠、日用五金廠等6家企業,共同組建了康泰實業總公司,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三是外引內聯??h造紙實業總公司所屬的1092、2400卡紙生產線,引進客商,整體轉讓租賃給東莞信英紙品公司經營;縣食品廠采用析產求活的形式,將馬蹄爽生產線分離出來,與深圳寶安水資源公司合作,組建了經營制罐和生產馬蹄爽、楊梅汁等飲料的寶興實業公司;縣印刷廠與香港雅式裝訂有限公司合資興辦興雅彩印公司,使企業走出了困境;四是放開搞活??h國合商業企業對全系統的商店(站場)分別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國有民營和多種形式的租賃。
    進行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物價管理貫徹“調、放、管”,嚴格控制調價范圍和調價幅度;財貿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兩套稅收征管機構,建立了增值稅的交叉稽核制度;企業全面推行全員勞動合同工制度,建立了企業與職工雙向選擇用人制度,完善了企業工效掛鉤分配制度;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進行住房改革,出售公有住房1372套,面積11.7萬平方米,回收資金1129.34萬元。
                    (縣體改委)
 
 
 
     各行各業的新發展
 
【工業】
    工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經委口工業企業1995年完成工業產值(1990年不變價)1.68億元,對比1990年增長2.29倍,八五期間平均年增長26.9%;完成銷售收入1.52億元,對比1990年增長2.61倍,完成稅金763萬元,對比1990年增長1.65倍。
    造紙業:以始興造紙實業總公司為主體,逐步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的完善,目前已擁有3條機制紙生產線,年產卷煙盤紙2500噸,牛皮卡紙1.05萬噸。從1994年起,該企業逐步把2條生產線租賃給外地客商經營。
    木家私業:以中興實業總公司為主體,下屬3個企業,主要生產雜志架、酒吧椅、餐椅、三合一套椅等各種高級木家私,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等地,該企業1995年工業總產值達3501萬元,外貿出口值350萬美元,實現利稅157萬元。
    機械業:鍋爐廠主要生產自動燃油熱水爐、蒸汽鍋爐、變壓器散熱片和載熱體油爐等產品,1995年完成工業產值501萬元,比1990年增長114%;建筑機械廠主要生產鋼筋切斷機、鋼筋彎曲機、沙漿攪拌機等產品,1995年完成工業產值260萬元,比1990年增長209%。
    建材業:以粵興實業總公司為主體,下屬6家企業,1993年自籌資金興建了玻璃馬賽克廠,1995年與港商合資新建了泰興電子廠,水泥廠經過技術改造,其生產能力從原來的年產4.5萬噸擴大到8萬噸。1995年該公司實現產值1347萬元稅收104萬元。
    林產化工:相繼開發出松香增塑劑、松香聚脂多元醇等新產品其中松香聚脂多元醇屬國內首創,1993年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林化廠1995年完成工業產值1018萬元,實現利稅168萬元,比1990年分別增長80.8%和154%。
    二輕工業:1993年康雅保健用品廠全資改造為全縣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擁有11條婦女衛生巾、婦嬰兩用巾生產線,1995年完成工業產值3200萬元,銷售收入3441萬元,實現利稅295萬元,為全縣骨干企業。此外,尚有塑料、服裝、日用五金等行業。
                     (縣經委)
 
【農業】
    八五期間,全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1995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7.5億元,比1990年增加5.54倍;農村經濟總收入比1990年增加2.49倍;鄉鎮企業總產值比1990年增加3.48倍。
    保證糧食生產,發展三高農業。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進一步調整作物布局和比例,發展三高經濟作物。1995年,糧食播種面積25.57萬畝,畝產410公斤,總產10.48萬噸,比1990年畝產增加33.2公斤。水果收獲面積2.85萬畝,總產1.87萬噸?;ㄉシN面積4.28萬畝,畝產225公斤,總產9643噸,比1990年增加播種面積1.52萬畝,總產增加5053噸。黃、煙種植面積3.21萬畝,畝產101公斤,總產3228噸。西瓜種植面積1.12萬畝,總產2.28萬噸,比1990年增加種植面積5593畝,總產增加1.1萬噸。蠶桑種植面積9952畝,蠶繭總產916噸,比1990年增加面積4491畝,總產增加725.4噸。大豆種植面積1.44萬畝,總產2929噸,比1990年增加面積2542畝,總產增加1184噸。茶葉種植面積2215畝,比1990年增加面積708畝。
    畜牧、水產業有新的發展。1995年,全縣生豬飼養量達19.72萬頭,比1990年增長20.2%;三鳥飼養量203.27萬只,比1990年增長44.7%;大牲畜(牛等)3.35萬頭,比1990年增長13.2%;肉類總產達1.28萬噸,比1990年增長27.2%。1995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966公頃,水產品產量達3550噸,產值達2557萬元,比1990年增加養殖面積178.6公頃,增長22.6%,產值增加123.9萬元。
    氣象新科技的應用。1994年氣象服務實現計算機與市聯網,日常24小時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86.4%。此外,還開展了避雷設施的安裝和檢測服務。
    農業機械進一步充實:1995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38萬千瓦,比1990年的30982千瓦增加2818千瓦,平均每年增加563.6千瓦。1995年,農業機械發展到406臺;小型拖拉機由1990年的145臺增加到1995年的334臺。
    菜籃子工程初見成效。1995年3月,縣成立“菜籃子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建成了以縣城附近鄉鎮為中心的2萬畝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1995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17萬畝,總產7.63萬噸。肉類總產量1.28萬噸,人均年占有肉類55.66公斤。水產品總量3550噸,人均占有食魚15.2公斤。
                        (縣農委)
 
【水利水電】  
    初級水利化實現達標。按照山塘水庫固化,陂頭水圳硬化,工程管理強化,工程效益化的“四化”標準,全縣共投入資金488萬元(其中鄉鎮和群眾自籌308萬元);水電、水利配套建設資金768萬元,完成灌溉1000畝以上干渠三面光65條112公里,完成500畝以上的木石陂硬化改造38宗,蓄水10萬立方米以上的山塘水庫除險加固33宗,超額完成了工程建設計劃。全縣新增灌溉面積1.5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3.33萬畝,恢復灌溉面積0.95萬畝,全縣15個鄉鎮于1995年全部實現了初級水利化達標,使有效灌溉面積上升到16.65萬畝,由原來占耕地面積的81%提高到88.65%,旱澇保收面積14.1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94%;水利工程的“四化”率達40%,比達標前增加了16.2個百分點,初步完善了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建立了一個能夠抗御常遇自然災害的比較穩定的水利系統。
    初級電氣化建設達標。八五期間,共投入資金3271萬元,新增裝機7670千瓦,是八五計劃的122.9%;發電量3.68萬度,新增國民總產值997.1萬元.其中:山口一級電站(2X2000KW)和里公陂電站(1260KW)1995年建成投產發電,新增裝機5260千瓦,年發電量7496萬度。投入600萬元加快電網建設和改造,整改35千伏輸電線路14.5公里,整改高低壓線路208公里,完成了赤土嶺11萬伏變電站第二期工程建設,完成了13個老少邊窮自然村的通電工程建設,使全縣自然村通電率達98.7%,管理區通電率達100%。供電量不斷增加。1995年,全縣供電總量為3.18億千瓦時,年均供電量6353.1萬千瓦時,年均增長8.2%。1994年10月提前順利通過第二批“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縣”的驗收,跨入電氣化達標縣行列。
             (縣水電局、供電局)
 
【林業】
    八五期間,全縣開展了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進一步強化了林政管理工作;深化了林業體制改革,興辦了一批股份制林場;完成了示范點的各項工作,全縣林業工作有了新的發展。1992年,始興縣成為廣東省第一批綠化達標的山區縣。五年間,國家先后在始興縣召開了全國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工作會議、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學術討論會和全國生態文學研討會。始興縣先后榮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國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林業宣傳先進單位”“廣東省林業教育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1995年,全縣森工企業銷售總產值5026萬元實現稅金513萬元,利潤290萬元,均比上年有所增長。
    林業經營體制改革。繼1989年林業部把始興縣確定為“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示范點”以后,1993年又進一步確定為“林業綜合發展示范縣”。八五期間,始興在全省率先實行了林業股份制,從開始的山林折股聯營逐步過渡到合作林場。同時實行了森林采伐限額全額管理,建立了森林資源審計制度,開展了森林資產化管理試點工作,初步實施了森林分類經營。
    林業生產邁上新臺階。全縣共造林9660公頃,開展幼林撫育2.76萬公頃,改造低產林2486公頃。到1995年底止,全縣有林面積達16.1萬公頃,比1990年增長12.6%;森林覆蓋率75.7%,比1990年增長6.4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1044.2萬立方米,比1990年增長11.3%;林木年生產量保持在50萬立方米以上,年消耗量控制在30萬立方米以下。
                     (縣林業局)
 
【鄉鎮企業】
    1995年,全縣有鄉鎮企業1.26萬個,從業人數3.4萬人,總產值7.07億元,總收入9.73億元,實現稅金2886萬元,利潤1.46億萬元,比1990年企業數增加49.5%,從業人數增加75.1%,總產值增加4.29倍,總收入增加5.14倍,上繳稅金增加4.52倍,利潤增加4.07倍。
                  (縣鄉鎮企業局)
 
【交通】
    八五期間,交通建設取得較大的成就。全縣現有公路922.1公里,其中國道38.6公里,省道87.2公里,縣道104.5公里,鄉道691.8公里;公路密度從1991年的每平方公里33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42.4公里;全縣通車里程對比七五期間增加了211.4公里。全縣除還有1個管理區未通公路以外,其余142個管理區全部已通公路,基本實現了“鄉鄉通班車,區區通公路”的目標。
    交通運輸大發展。全縣有機動車5706臺,參加營運的2331臺,其中:大小汽車861臺,參加營運的630臺(貨車572臺,大客車14臺,中巴45臺);摩托車2100臺,參加營運的101臺;手扶拖拉機2800臺,參加營運的1600臺。有機動船29艘,共312噸位,基本上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進行貨物運輸;橫水渡船10艘,分布在湞江、墨江一帶。貨物運量375萬噸,貨運周轉量49375萬噸公里,客運量115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36855萬人公里。
    公路建設掀高潮。八五期間,全縣人民捐資96萬元,新改建公路208.162公里,其中:新改建的國道9.66公里;省道12公里,縣鄉道186.5公里;總投資達7784萬元。新建、改建魚珠潭大橋、周所大橋、深渡水大橋等橋梁24座,投資1412萬元。養護公路省道208.7公里,地方公路573公里,林區公路117.3公里。
                      (縣交通局)
 
【郵電】
    八五期間,全縣郵電事業得到快速發展。1995年固定資產總值達4721.91萬元,比1990年的413.27萬元增加4308.63萬元,增長11.43倍,其中:中央企業3006.81萬元,農村電話1016.78萬元,移動通信698.31萬元。郵電收入從1990年的152.96萬元,增加到1995年的912.74萬元;郵電業務總量從1990年的188.23萬元增加到1995年的1030.48萬元,對比增加547.46%。郵電職工人數從1990年的165人,增加到1995年的239人。
    郵政通信業務有新發展。八五期間,郵政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平均每年以12.35%、50.77%的速度增長。1993年投資320萬元新建一幢建筑面積為3046平方米的通訊大樓。全縣先后開辦了郵政快件、特快專遞、郵政儲蓄等業務,新開辟兩條自辦汽車郵路,單程分別為142公里、122公里。郵政生產向自動化方向發展,先后實現了平常函件銷票機械化,報刊發行管理和郵政儲蓄業務微機化。
    電訊通訊事業發展迅速。1993年,市內電話從機械式一步進入到8000門S1240數字程控交換;1994年全縣15個鄉鎮農村電話通訊全部實現程控交換,建成韶關市“本地電話網”,全縣電話號碼從6位升為7位,電話擁有量從1990年的市話1388臺增加到1995年的5189臺,翻了近兩翻,年平均增長28.5%;農話從292臺增加到1487臺;電話普及率從1990年的0.75%增加到2.8%。1995年,馬市、澄江、司前、隘子、頓崗、沈所等7個鄉鎮的農村電話通訊實現了傳輸光纖化,交換數字化。公用無線通訊從無到有,1992年開通無線尋呼,用戶達到2342戶;1994年開通模擬移動電話通訊,用戶達到320戶,同年開通了聲訊信息服務。1995年,在澄江、司前、隘子設立無線尋呼發射站,進一步增大了尋呼覆蓋面,并與韶關全市聯網運行。八五期間,全縣長途電路增加26倍,總數達到445條,形成空中微波、地面光纖為傳輸媒體的新格局??h內農村電路增加30倍,總數達到1014條,電話開始向農村普及。
                      (林發君)
 
 
【基本建設】
    八五期間,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2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完成9019萬元,更新改造1.18億元,商品房建設390萬元,其他投資(城鎮集體)1932萬元。農林水完成1112萬元,占4.79%;工業完成1.11億元,占48.1%;交通郵電完成4582萬元,占19.73%;金融保險完成554萬元,占2.38%;商業完成772萬元,占3.32%;房地產完成652萬元,占2.8%;社會服務業完成276萬元,占1.19%;衛生、體育、社會福利完成685萬元,占6.33%;教育、廣播電視完成1470萬元,占6.33%;國家機關、黨政完成1972萬元,占8.49%。
    重點項目建設完成較好。1995年年末,全縣發電裝機容量2.5萬千瓦;公路通車里程803.9公里,公路密度由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29公里提高到42.4公里,完成了323線縣城進出口路段、紅旗大道和省道1912線11.4公里改造;改造了韶關到始興數字微波通訊設備,電話交換機容量1.11萬門;興建了山口一、二級電站、花山至縣城的自來水供水工程、絲廠、刨花板廠、竹木工貿城、丹鳳山公園等一批重點工程。
                        (縣計委)
 
【國土管理】
    清理違法用地,清理閑置用地。1995年,共查出閑置用地4宗,面積0.96公頃,查出違法用地14宗,面積,8.06公頃。建立耕地保護區。全縣建立一級耕地保護區10.7萬畝,二級保護區4.2萬畝。有步驟、科學地開墾新耕地。1995年,全縣新開墾農用地167.4公頃。
                       (縣國土局)
 
 
【城鄉建設】
    八五期間,全縣現有居住用地面積47.34公頃,人平用地17.83平方米,住房面積34.46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15.66平方米。有公用綠化面積109.53公頃,人平用地面積41.25平方米??h城新增園林綠化面積5.56萬平方米。
    市政建設:重點規劃設計了占地面積2.25萬平方米的城南農貿市場,8公頃的竹木工貿城;完成了獅石下--魚珠潭小區、三塘頭小區、東郊小區和永安大道的規劃測設;完成了323線縣城出口路段和紅旗大道改造、紅旗東路路基填方、河南路擴建換土清基等工程以及完善了縣城部分街道、公園、集貿市場的道路、下水道、路燈、人行道等一批設施。
    供水工程:原有水廠1座,鋪設D400水管3.8公里,日供水1.25萬立方米,1993年完成二級站、沉淀池、過濾池等配套設施,主要供應縣城東部工廠用水。1994年新建花山水庫供水廠,管網長度12公里,管徑D600,首期工程已建成,日供水1.25萬立方米,主要供應縣城居民區和西部廠區用水;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建成后日供水2.5萬立方米。
    村鎮建設:1991年,全縣14個鄉鎮先后成立了“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或“規劃辦”、“國土所”,并做了建制鎮總體規劃和功能規劃以及加深加吸修編建制工作。1995年,完成了5個集鎮的總體規劃;完成了59個中心村的總體規劃,占中心村總數的50%。
    建筑業:全縣有建筑施工企業9個,其中三級企業1個,四級企業4個,五級企業4個。全縣新上馬工程295項,面積37.09萬平方米,金額13.72萬元;竣工驗收項目241項,面積33.23萬平方米;被評為縣優秀工程的26項,評為市優良樣板工程的2項。
    城市管理:1993年成立城市監察隊,太平鎮環衛所現有人員71人,垃圾車2臺,灑水車1臺,農用車1臺,手扶拖拉機2臺,垃圾桶236個,每天清理垃圾30噸;建成可以堆放25年垃圾的垃圾堆放場1個。
    奔康工程:1995年8月,縣和各鄉鎮先后成立“奔康工程領導小組”,縣委作出《關于在農村實施奔康工程的決定》。
    環境保護:對正在投產的廠礦加強了污染監測和治理,對新建、擴建的廠礦進行了環保設計。
                        (縣建委)
 
【商業貿易】
    國合企業穩步發展。1995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億元,比1990年增長1.4倍,年均遞增17.7%。完成商品總購進1.091億元,比1990年增長9.8%;完成商品總銷售1.27億元,比1990年增長2%;上繳利稅514.6萬元,比1990年增長36.6%。
    市場商場建設。共投資100萬元新建了澄江、司前、隘子、太平等鄉鎮集貿市場,改建商場1.19萬平方米,現共有集貿市場15個,總面積2.35萬平方米。八五期間,集市貿易成交額達1.19億元,比1990年增長115.9%,年均增長23.8%。
    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全縣有個體工商戶6510戶,私營企業82戶,比1990年分別增長92.8%和15.4倍。
                       (湯愛亮)
 
【對外經濟貿易】
    縣制定了《始興縣鼓勵外商投資優惠政策》、《始興縣外商投資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堅持“先讓利,后得利,求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以誠招商,優惠引商,服務穩商”的原則,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在香港、廣州的招商會,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使全縣招商引資和外經外貿工作取得較大的突破。八五期間,新批準合同項目29宗,合同利用外資3977萬美元,比七五期間增長10倍;實際利用外資842萬美元,比七五期間增長3倍;新增外商投資企業29家,比七五期間增加23家,其中合資企業9家,合作16家,獨資企業4家,總投資額達3977萬美元,比七五期間增長10倍,注冊資本2921萬美元,其中投資額超過百萬美元的有9家。全縣出口創匯總值811.45萬美元,比七五期間增長5倍,其中一般貿易出口302.2萬美元,比七五期間增長6倍,三資企業出口509.4萬美元,比七五期間增長37.7倍。
                    (縣外經委)
 
【財政】
    八五期間,財政工作大抓促產培財,積極組織收入,嚴格控制支出,實現了收支平衡。
   財政收入:1995年實現本級財政收入2170萬元。完成年度計劃96.9%,比上年增收463.4萬元,增長27.15%。完成上交中央庫增值稅和消費稅1237萬元,中央稅收返還961萬元。其中,工商稅收完成981萬元,完成年度計劃81.75%,短收271萬元;完成農業四稅821萬元,增幅較大;加上級各項補貼及其他方面調入資金,收入總額7333萬元。八五期間,財政本級收入同口徑對比,1995年比1991年增長68.8%;財政總收入比1991年增長103.22%。
    財政支出:八五期間,財政支出較大,1995年達到7202萬元,比1991年的3376.9萬元增加113.2%,平均年遞增765.02萬元。其中:農業及農口事業費,1995年為504萬元,比1991年的266.9萬元,增加88.8%,平均年遞增47.42萬元;文教、科學、衛生等的事業費達2906萬元,比1991年的1158.7萬元,增加150.7%,平均年遞增349.46萬元;行政管理費達999萬元,比1991年的505.2萬元,增加97.7%,平均年遞增98.76萬元。
                        (賴福昌)
 
【金融】
    各項存款大幅度增長。1995年全縣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累計5.73億元,比1990年增加4億元,增長230%。其中:城鄉儲蓄增幅最大,增加3.31億元,增長300%;農村存款增長160%,財政性存款增長78%,企業存款增長140%。
    發放貸款支持農業生產和商品流通。1995年各項貸款余額4.42億元,比1990年增加2.58億元,增長140%。其中:工業貸款增長190%,農業貸款增長130%,商業貸款增長94%。
    現金收付大幅度增加,貨幣投放上升。八五期間,現金總收入34.43億元,比1990年增長12.8倍,現金總支出36.71億元,比1990年增長12.2倍,累計現金凈投放2.28億元,比七五期間增加1.08億元,增長0.9倍。
                       (鄭湖南)
 
【保險】
    八五期間,保險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大,保費收入逐年增加。1995年保費收入870萬元(不含儲金),比上年凈增102.7萬元,完成計劃任務的104%;賠款或給付支出242萬元。
                       (黃階榮)
 
【文化】
    文化設施基本健全。全縣有鄉鎮文化站15個,電影院8間,放映隊32個;縣城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卡拉OK歌舞廳、錄象放映室等文化設施。
    文化活動活躍。八五期間,在縣城舉辦了“香菇節”大型文藝表演活動,吸引了大批港澳臺和海外人士。完成了“南粵第一大圍”隘子“滿堂客家大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對馬市鎮陸源、黃田等地遠古恐龍化石進行了考古、挖掘和研究,并與國內外有關專家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h博物館收藏文物數千件,接待觀眾12.5萬人次。圖書館藏書3萬多冊。電影院(隊)放映電影3.06萬場,觀眾2176.67萬人次,人均觀影94.6場。
                      (鄧祥周)
 
【教育】
    普通教育 八五期間,全縣教育的中心工作是致力實施普九。目前,全縣共有中小學校157所,在校學生4.46萬人。1995年舉行的“捐資助學百萬行”活動,為普九籌集資金456.2萬元。爭取香港鮑思高慈幼會等港臺海外慈善機構捐資200多萬元,資助興建了5所學校。
    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新建教學樓房109幢,建筑面積8.03萬平方米;投資232.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設備,所有中學和中心小學配備了“雙機一幕”,93.4%的完小完善了“四室一場”,有48所學校按照省的標準基本配齊了體育器材,中學生人均圖書22.78冊,小學生人均圖書11.7冊。
    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94年至1995年,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勵的有1138人次,省級獎勵65人次,市級獎勵137人次;高考錄取率分別為72.88%和70.2%。
    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八五期間,縣教師進修學校培訓教師1713人,其中學歷培訓894人,非學歷培訓818人,使教師隊伍不斷加強,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八五期間,新增加教職工452人,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由1991年的72.23%增加到1995年的86.35%,中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由1991年的78.79%,增加到1995年的84.91%,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1995年,經省組織檢查驗收,全縣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學前教育 八五期間,學前教育有較大發展??h城有規模較大的縣機關幼兒園,多間企業及私辦的幼兒園。50%的鄉鎮開辦了示范性幼兒園。小學普遍開設了學前班。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縣有職業高中一間,年招生200名,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充實;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的招生數和在校學生數達到5:5。成人教育普遍發展,所有鄉鎮辦有成人教育中心校,30%的中心校達到初中建制標準,95%的管理區辦有成教分校,與中心校聯網。全縣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電大教育  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始興縣廣播電視大學開設了13個專業,八五期間招生482人,其中大專185人,中專220人;畢業389人,其中大專185人,中專204人,進行公務員培訓510人,電腦培訓380人。該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完善,教育水平和質量較高。
           (邱 敏、梁高銘、鄧紹栗)
 
【科技】
    科技隊伍得到發展壯大。全縣有專業技術人員6058人,其中高級職稱有107人,中級職稱有1324人,初級職稱有4627人;農民技術員978人,其中農民技師26人。
    科技管理體制得到完善??h、鄉鎮、管理區各級設立科技辦公室,配備了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鎮長或科技助理、科技副主任??h直有關部門和企業單位設立科教股室,安排有主管科技的領導或科技助理。
    科技網絡得到健全。全縣有縣屬學(協)會15個,會員830人,鄉鎮科協15個,會員475人;農村種養專業研究會65個,會員3148人,科技示范戶3805個。
    取得豐碩的科技成果。八五期間,全縣共有150多項科技成果獲得縣級以上獎勵,其中獲得國家級獎勵的1項,市級獎勵的10項。
                        (陳 衛)
 
【衛生】
    八五期間,全縣衛生工作以實現鄉鎮衛生院“一無三配套”、實施普及階段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和開展醫院分級管理上等級活動為中心,推動衛生事業的向前發展。1995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43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2所,??品乐嗡?所,鄉鎮衛生院16所,廠礦、學校衛生室22個;共有病床460張,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2.01張;有衛生技術人員574人,鄉村醫生、衛生員、接生員261人。1995年投入衛生事業費342萬元,比1991年增加129萬元;投入鄉鎮衛生院“三配套”建設資金384萬元。1995年,全縣普及階段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通過省的評審驗收,實現基本達標。
    醫療條件改善。全縣投入580多萬元,擴建縣中醫院門診大樓1200平方米,新建人民醫院住院大樓6400平方米,添置醫療器械一大批。目前,全縣擁有萬元以上的醫療器械、設備40多臺(件)??h中醫院于1994年開設了骨科治療中心。經檢查評審,1995年,縣人民醫院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標準;鄉鎮衛生院中,有3個被評為縣級一甲醫院,6個被評為一乙醫院,2個被評為合格醫院。
    防病保健取得較大成績。1991年,在全省率先鋪開婦幼保健保償制。在實施計劃免疫85%目標審評達標活動中,全縣計劃免疫“四苗”接種率保持在85%以上,1995年,“四苗”基礎全程為98.6%。全縣連續19年無小兒麻痹癥、17年無白喉、16年無乙型腦膜炎發生。1995年,縣人民醫院通過省的評估驗收,成為愛嬰醫院。
    藥政管理得到加強。通過整頓藥品市場,加強對銷售、使用藥品單位的管理和開展經常性的打擊偽劣藥品活動,使藥政管理得到了加強。八五期間,共檢驗藥品1211批次,合格率79.6%,查處假劣藥品近200個品種,價值5.19萬元,取締無證行醫和經營藥品案20宗。
    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取得顯著成績。八五期間,縣級醫療、防疫單位發揮技術指導中心作用,先后為鄉鎮衛生院、衛生站培訓人才250人次??h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成為多家大中專醫學院校的教學醫院。醫學科研取得豐碩成果。八五期間共獲得縣級以上表彰獎勵的科研項目41項,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或交流的有41篇,市級以上68篇,縣級121篇,中華醫學會始興分會連續四年被評為縣先進學會。                (縣衛生局)
 
【廣播電視】
    建成蓮花山微波電視接收站。有1000W分米波差轉機等新設備,進一步提高了韶關電視節目的覆蓋率和香港電視節目的收視質量。在各鄉鎮和管理區建立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50多座。八五期間對比七五期間,縣城有線電視節目從5套增加到15套,有線電視用戶從200多戶增加到5000多戶,有線電視總干線從5千米增加到60多千米;廣播節目專欄從3個增加到10個,播出時間從每天的330分鐘增加到510分鐘。目前,全縣三套電視節目和1套廣播節目的覆蓋率已達到90%以上。
                (縣廣播電視局)
 
【體育】
    八五期間,全縣體育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991年實現了省體育先進縣達標;1995年跨入全國體育先進縣行列。
    體育場地設施進一步完善。1992年縣體育館竣工剪彩,體育中心已經初具規模。全縣新建400米田徑場2個,200-300米運動場4個,籃球場12個;新設體育活動室20多間;新添體育器材一大批。
    群眾體育空前活躍。八五期間,全縣體育平時有活動,節假日有比賽。1995年全縣體育人口達8.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6.5%。有7個鄉鎮被評為市體育先進鄉鎮,4個百人以上的單位被評為市體育先進單位??h林業局和老年體協分別被評為省群眾(職工)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集體。
    體育訓練和體育競技水平得到提高。八五期間,全縣輸送到省體育專業隊的運動員有5名,考取體育院校本科以上的有16名,選送了一批體育尖子到省市體育學校深造。組織運動員參加各種比賽,獲國家級金牌1塊,銀牌5塊,銅牌3塊;獲省、市級金牌32塊,銀牌25塊,銅牌28塊。
                        (張煬強)
 
【計劃生育】
    加強了農村計劃生育基礎建設,開展了創建計劃生育合格村和先進村活動。全縣成立鄉鎮計劃生育辦公室15個,新辦計劃生育服務所15間,縣城于1992年新建建筑面積2152平方米的計劃生育服務站1所;有計劃生育專業人員289人,有計劃生育協會159個,會員1.4萬人。1995年全縣人口出生率17.05‰,自增率11.48‰,計生率69.51%,多孩率14.1%。
                       (吳海清)
 
【旅游】
    八五期間,始興開始興起旅游熱潮,縣成立了旅游公司。1994年,縣內開辟了博物館、客家滿堂大圍、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歷河漂流旅游專線。游客逐年增多。
        (縣旅游公司)
 
 
        鄉鎮介紹
 
 
【太平鎮】
    縣黨政機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偯娣e104.74平方公里,縣城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44萬畝。轄15個管理區,1個居委會,128個村民小組,13個居民小組??側丝?.5萬人,其中縣城人口2.77萬人,農業人口1.74萬人。199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44億元,比1990年增加2.06億元,增長556.75%,是八五計劃目標的4.75倍。其中工業總產值1.75億元,比1990年增加了1.46億元,增長503.45%;農業總產值6941萬元。比1990年增加5768萬元,增長491.73%,分別是八五計劃目標的6倍和1.6倍。農村人均純收入2006元,比1990年增加1076元,增長115.7%。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1995年,兩造糧食生產總面積1.96萬畝,總產量7549噸,畝產基本與1990年持平。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在九江坑開發利用山坡地、低產田面積7000多畝,進行種果、養魚、耕作,形成綜合立體開發的樣板。1995年,養魚水面達1461畝,比八五計劃目標增加161畝;飼養生豬3.83萬頭,比八五計劃目標增加1.28萬頭,增幅達50.67%;飼養三禽17.17萬只,比1990年增加5.08萬只。
    個體企業發展快。1995年,全鎮個體企業1874個,比1990年增加455個,產值由1990年的1071萬元增至6838萬元,增幅538.47%。
    封山育林抓綠化。全面封山面積7.42萬畝,綠化率94.5%,森林覆蓋率63.9%。
                      (葉建華)
 
【城南鎮】
    總面積528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54萬畝,有林地面積2623畝。轄11個管理區,88個經濟社??側丝?.68萬人。1995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986萬元,比1990年增加5941萬元,增長290.5%,年平均增長58.1%;人均純收入達到2014元,比1990年增加1160.64元,增長136%,年平均增長27.2%。
    農業生產邁大步。八五期間,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糧食畝產年年實現噸谷。種植經濟作物品種增多,產量大幅度增長:1995年與1990年相比,花生總產量1405噸,增長117.2%;西瓜總產量3717噸,增長68.2%;大豆總產量286噸,增長54.6%;蔬菜總產值2014萬元,增長140%;柑果總產量1956噸,增長201%。飼養業興旺發達。塘魚總產量達到522噸,增長202%;三鳥35.7萬只,增長246.6%;生豬2萬頭,增長24.6%。
    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全鎮有企業1328家,比1990年增加658家。199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8562萬元,比1990年增加7289.22萬元,增長572.7%,年平均增長114.5%;總收入達8929萬元,比1990年增加7496.7萬元,增長523.3%,年平均增長104.7%;上繳國家稅金217萬元,比1990年增加177.3萬元,增長446.6%,年平均增長89.3%;利潤達1390萬元,比1990年增加1146.68萬元,增長471.3%,年平均增長94.3%。
    交通、通訊有新發展。1994年按省二級公路標準擴建了長5公里的新村至周前公路;1995年冬籌集資金20多萬元,開始鋪設羅新大道水泥路面;為開發膽源洞,投資8萬元開通了4條長11公里的道路;多方籌集資金25.3萬元開通了河南等7個管理區的數字程控電話。
    鎮政建設展新貌。在南郊工貿城投資10萬多元,建成1座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蔬菜批發市場,集資1000萬元建成3--8層的商貿住宅樓17幢,整治、擴寬了河南街,鋪設了水泥道,安裝了路燈。
 
                      (鄧國耀)
 
【沈所鎮】
    總面積43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05萬畝,林地面積3.67萬畝??側丝?.07萬人。轄9個管理區,106個經濟社。
    農業生產增產增收。通
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三高農業,使農村經濟得到較大發展。1995年,全鎮農業生產總產值實現2345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比1990年增長39.4%;糧食總產量達8106噸,1991年實現“噸谷鄉”,銷售商品糧6800噸;1995年全鎮種植柑果面積3573畝,勒竹面積1530畝,飼養母豬1023頭,飼養三鳥16.584萬只。
    鄉鎮企業有新的發展。全鎮有企業122家,個體私營企業和工商戶815家。
    全鎮各管理區開通了程控電話,區區通車,交通、通訊便利,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0%。
                       (鐘茂柱)
 
【花山鄉】
    八五期間,花山鄉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堅持一個中心,抓好兩個重點,實施三個工程,改善四大設施,建立五大基地,發展六項事業,完成了八五計劃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促進了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農村經濟和鄉鎮企業有較大的發展。按照“抓好山上,發展山下”的工作思路,發展三高農業,建立了4000畝優質谷、3000畝黃煙、1000畝反季節蔬菜、1000畝水果和10萬只穗麻雞五個商品生產基地,同時大力發展水產業、畜牧業以及其他種養業。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重點抓好建筑、竹木加工、煤礦等企業,進一步提高了經濟效益。1995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12萬元,比1990年增長3.4倍;農業總產值1463.35萬元,比1990年增長1.3倍;鄉鎮企業1377.1萬元,比1990年增長7倍;人均收入1771.7元,比1990年增長142.3%。
    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八五期間全鄉縣道、鄉道進一步拓寬、加固和維護,通車里程達32公里;1995年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了有線電視;積極開發水資源和興修水利。幾年來,共維修陂頭10座,加固山塘12口,硬化水圳2100多米,整治河道1000米,修筑河堤650米,完成南灌區側鳳段的改造工程1200米,對20多公里長的水庫南北灌區進行了大清淤。1995年底,全面完成了南方水電站勘測、設計和可行性研究論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加強了林政管理。義務植樹6萬多株,完成跡地更新210公頃,幼林撫育1050公頃,低產林改造100公頃,營造防火林帶70多公里,維修防火線42公里。目前,全鄉森林覆蓋率由達標前的61.9%提高到77%,綠化率由90.5%提高到96.4%,實現了生長量大于消耗量。
                       (陳永亮)
 
【馬市鎮】
    是全縣第一大鎮。區域面積1.98萬公頃,轄22個管理區,256個農業經濟社,總人口3.74人。全鎮有山林面積20萬畝,森林蓄積量40多萬立方米,年產毛竹23萬根以上;有耕地4.61萬畝,黃煙、水稻、花生為主要經濟作物。國道323線、省道1949線和湞江從境內通過,交通十分便利。
    八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較大成績。1995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2.5億元(按現行價),比1991年增長210.01%,年遞增52.5%;工農業總產值1.9億元,比1991年增長154.51%,年遞增38.63%;鄉鎮企業總產值1.14億元,比1991年增長9.33%;農村經濟總收入1.267億元,比1991年增長124.65%,年遞增31.16%;農村人平純收入2022.9元,比1991年增加1056.5元,年遞增27.33%。
    建設黃煙專業鎮。利用先進的科學生產管理技術,發展優質高產煙葉,推廣高廂單行和營養袋種植技術,88--A型灶、巴西灶和遠紅外線烤煙新技術,建立集中連片500畝以上的黃煙生產示范基地。種植黃煙占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1995年黃煙畝產值達1500元以上。近年來,僅種植黃煙就向國家上繳稅利300多萬元。
    建設工業衛星鎮。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改造了一批起點低、效益差、技術落后的老企業。通過多渠道融資、引資,增加投入1000多萬元,創辦了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技術先進的企業。鎮辦企業從1991年的12家發展到1995年的46家,村辦企業從1991年的268家發展到1995年的337家,戶辦企業從1991年的728家發展到1995年的1224家。1995年完成企業總產值1.06億元,總收入1.17億萬元,上繳國家稅利524萬元,實現利潤1535萬元,分別比1994年增長68.8%、70%、119%、80.8%。實現了鄉鎮企業超億元的目標。1993年省委、省政府批準馬市鎮為工業衛星鎮,1995年市委、市政府把馬市鎮列為鄉鎮企業億元鎮。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投資2439萬元,完善了新規劃區的“三通一平”,開通了400門基礎程控電話,建立了衛星地面接收站,安裝了有線電視收視網絡,興建了裝機容量為4105千瓦的里公陂、太原、平山等水電站,修筑了長7.5公里的嶺頭公路、5公里長的溪豐公路,擴建了5條區村公路。
    建設經濟開發區。在國道323線與省道1949線交匯處,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占地面積為33萬平方米的集商業貿易、農副產品交易、工業生產、文化娛樂、居民住宅于一體的經濟貿易開發區,完善了城鎮配套設施。目前新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集鎮面積達2平方公里。
                  (馬市鎮政府辦)
 
【北山鄉】
    全鄉總面積717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677畝,林地面積9.7萬畝,毛竹4.3萬畝。199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898.65萬元(現行價),比1990年增加1.8倍,年遞增12.6%,其中:工業總產值174.46萬元,比1990年增加3倍,年遞增25.2%;農業總產值725.19萬元,比1990年增加1.6倍,年遞增10.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905元,比1990年增加1017元。
    大辦水利,科技興農。投入10.3萬元對部分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對水圳、陂頭進行維修和加固。推廣使用耐氨固氮菌、增產菌3754畝,年推廣雜優水稻面積占總面積的94%以上,1995年畝產達到424公斤,比1990年增加41公斤。
    發展鄉鎮企業和社會事業。全鄉有企業121個,從業人員342人,工業總產值173.46萬元。骨干企業有聯營木材加工廠、三卡水二級電站。
    八五期間,全鄉社會公益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有文化中心9個,小學4所,廣播站1個,衛生院4所,電視差轉臺1個;有28個經濟社安裝了自來水,占經濟社總數的92.3%。
                        (陳頌明)
 
【江口鎮】
    總面積1.12萬公頃,其中山林面積16.8萬畝,耕地面積1.1萬畝。轄7個管理區,61個經濟社。1995年全鎮工(企)業總產值829.5萬元,農業總產值1972.59萬元,人均收入1900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37.13%、37.65%、48.21%。
    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八五期間,大力發展以糧食為主體的農村商品經濟。年產優質米1600噸,蔬菜100噸,種植水果400公頃。
    有效利用資源。1995年,投資150萬元,利用荒灘荒壩開辟了面積為2500多畝的勒竹生產基地;同年,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金江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達400千瓦,年發電總產值達40多萬元。
    社會各項事業齊發展。1993年開通了程控電話;1994年安裝了有線電視收視網絡,全鎮電視覆蓋面達78%,電視收視率達98%;1995年興建了衛生院綜合大樓1幢,興建中小學教學大樓共7幢,面積2680平方米。
                      (朱德培)
 
【頓崗鎮】
    總面積8360公頃,其中山林面積7.6萬畝,耕地面積1.98萬畝。轄18個管理區,175個村。1995年,全鎮社會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1.47億元,比1990年增長195%,年均遞增39%。其中農業總產值5756.61萬元,比1990年增長42.31%,年均遞增8.46%;鄉鎮企業總產值9020萬元,比1990年增長835.53萬元,年均遞增167.11%。農村經濟總收入1.07億元,比1990年增長241.43%,年均遞增48.29%;農村人均純收入1953元,比1990年增長115.56%。
    科技興農,發展三高農業。通過推廣優良品種,運用先進耕作技術,調整作物布局,1995年種植馬蹄5000多畝,產量1.75萬噸,產值1750萬元,蔬菜5000畝,產值1160萬元。經濟作物占耕地面積的45%。開發山坡荒地4500畝,大量種植柑桔等果樹。全鎮先后出現了數十畝養魚、百畝水果承包種植、萬只穗麻雞養殖等各種專業戶。
    萬眾一心,戰勝自然災害。頓崗鎮是1993年“4.16風暴”受害最嚴重的鄉鎮之一,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萬元。災后,全鎮人民迅速組織抗災自救,恢復生產。戰勝了特大自然災害,糧食生產奪得了豐收。
    發展鄉鎮企業,促進經濟騰飛。1995年,全鎮共有鄉鎮企業902個,從業人數3489人,擁有固定資產1073萬元,比1990年增加企業171個;增加人員1719人,增長97.12%;產值增長8.36倍??偸杖?0981萬元,增長6.96倍;稅金324萬元,增長10.95倍;純利11.66萬元,增長4.75倍。
    鎮政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1994年,投資6萬元開通了程控電話。1995年,轄內8公里的1912線實現了柏油路面。投資8萬元,安裝了調頻廣播和有線電視差轉臺。目前全鎮有有線電視差轉臺4個,有線電視用戶780戶。爭取香港鮑思高慈幼會捐資50萬元,鎮多方籌集資金120萬元,新建了頓崗慈幼小學。1995年,全鎮有衛生站19間,占行政村的94.4%。1994年投資2萬元興辦了頓崗敬老院。
                      (劉遠炎)
 
【澄江鎮】
    全鎮總面積2.19萬公頃,總人口1.55萬人;轄8個管理區,116個合作社。1995年社會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下同)9116.39萬元,比1990年增長203%,年均增長40.6%;工農業總產值6290.49萬元,增長119%,年均增長23.8%,其中:農業總產值3464.49萬元,增長44.74%;工業總產值2826萬元,增長490.8%;鄉鎮企業總產值5651.9萬元,增長805%,年均增長161%;全鎮總收入5781萬元,增長235%,年均增長47%;人平純收入2002元,增長131.47%,年均增長26.3%。
    發展三高農業。初步建立了黃煙、蠶桑、香菇、優質谷、松脂、豐產林、造紙材、竹資源、水果等商品基地;培養年產值5萬元以上的種養、加工、運輸專業戶42戶。1995年,糧食平均畝產386公斤,比1990年的346.5公斤增產39.45公斤,增長11.3%;糧食總產量8226噸,比1990年增長10.5%。
    加強造林綠化。改造殘次林和低產林3316畝,發展速生豐產林2551畝,種植綠化樹3萬多株。
    鄉鎮企業得到發展。有木料加工、磚瓦、香菇、竹席、日用陶瓷、電力等大小鄉鎮企業330家,其中竹席廠生產的“金夢豪華空心保健竹涼席系列產品遠銷國內外,年產值達450萬元。
    鎮政建設日新月異。圩鎮面積從原來的0.5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1.2平方公里。全鎮有衛星地面接收站8座,有線電視用戶1200戶;開通了數字程控電話。
                       (張菊香)
 
【羅壩鎮】
    全鎮總面積1.2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7300畝,山地面積15.8萬畝,轄6個管理區,77個農村經濟社,總人口1.1萬人。1995年農村社會總產值9226萬元,人平收入2018元。
    農業:全鎮年產糧食5860噸,豬肉456噸,禽蛋70噸,三鳥2.56萬只。種植優質水果5000畝,年產水果5000噸以上。種植蠶桑3500畝,年產繭225噸。
    林業:竹木資源豐富,活立木蓄積量70多萬立方米,年產原木5000多立方米;有毛竹基地4萬畝,年產毛竹40多萬條;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2.5萬畝。
    企業:有竹席廠16間,扇骨廠1間,藤藝制品廠3間,木制品廠6間,電站3座,裝機容量1100千瓦,年發電量320萬千瓦。
    全鎮開通了程控電話,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5%,主要公路有始都線、始梅線、羅良線,交通便利。
                       (鐘海根)
 
【都亨鄉】
    總面積1.1萬公頃,轄5個管理區,43個村委會,總人口5952人。全鄉有耕地面積3811畝,山林面積16萬畝,是始興縣重要林區。八五期間,全鄉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發展。199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432.84萬元,比1990年增長172%;農村經濟總收入1962萬元,比1990年增長118%;人均收入1937元,比1990年增長109%。
    農林業不斷發展。八五期間積極發展三高農業,1993年種植生姜1000畝,產姜1210噸;1995年種植水稻4737畝,畝產396公斤,總產1876噸,農村人均口糧346公斤,實現自給自足;種植荷包豆600畝,產量達86噸;農業總產值達1704萬元。興辦股份合作林場7個,總面積3.2萬畝。1995年全鄉森林覆蓋率達85.3%,活立木積蓄量36萬立方米,毛竹立竹量456萬株。
    鄉鎮企業效益大增。大辦資源加工型企業,八五期間,先后興辦了竹席廠、單板廠、木料廠、家私廠、香骨廠等企業,林產品加工率達68%。1995年企業總產值達3628萬元,比1990年增加2391萬元,年平均增長38.6%。
    開辦亞歷河漂流項目。1995年開辦亞歷河原始漂流旅游項目,并與韶關旅游路線接軌,游客日益增多。
    基礎建設不斷完善。1994年開通程控電話,建立了衛星地面接收站2個,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5%以上。
                       (陳景忠)
 
【司前鎮】
    總面積194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積24.01萬畝,耕地面積9970畝,轄10個管理區,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3萬人。1995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現行價)7281萬元,比1991年增加4004.83萬元,年均遞增17.6%;工農業總產值4156萬元,比1991年增加1089.43萬元,年均遞增30.1%;農村人均純收入2006.3元,比1991年增加1103.29元,平均年遞增17.3%。
    三高農業發展快。糧食畝產從1991年的335.4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361公斤,總產從5772.6噸增加到5811噸,1995年種植三高經濟作物面積1814畝,農業總產值從1991年的2950.47萬元增加到1995年的3839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增長30.1%。
    造林育林出效益。全鎮共造林2.92萬畝,其中營造速生豐產林0.65萬畝,工程林2.27萬畝,完成幼林撫育1.95萬畝,全鎮活立木蓄積量10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5.8%。林業總產值實現了年平均600萬元,松脂產量年平均470噸。
    鄉鎮企業有發展。投資89萬元興建了裝機容量為200千瓦時的黃沙水頭電站,興辦了一些以礦產、木材資源開發的企業項目。1995年,全鎮企業總產值達5523萬元,比1991年增長443.1%。
    基礎建設氣象新?;I集資金46.8萬元整修和改建街道、公路,實現了街道硬底化;新建了一批辦公、教學新樓房;全鎮村村開通了數字程控電話,BP機自動尋呼覆蓋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75%以上。
                      (陳春銀)
 
【隘子鎮】
    總面積420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38萬畝,有林面積36萬畝,森林覆蓋率83.5%,活立木蓄積量142.2萬立方米。轄13個管理區,1個居委會,總人口1.9萬人。199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632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2022元。
    鄉鎮企業具規模。全鎮以木材和礦產開采、加工為主的股份合作林場、木屐制造、家私制造、單板加工、木線加工、木地板生產以及活性炭開發、開采石英石的鄉鎮企業已初具規模。年產值近2000萬元。
    農林并舉奔小康。除種植水稻以外,年種植袋栽培香菇100畝,年產干菇100噸左右,年造林撫育4000畝,每年向國家交售商品材1500--1800立方米。
    基礎建設展新貌。全鎮13個管理區已經通車通電。1994年全鎮開通程控電話,自動尋呼和有線電視網覆蓋全鎮。
                      (官桂根)
 
【深渡水鄉】
    是全縣唯一的民族鄉,全鄉總面積2980公頃,其中有林面積25.7萬畝,耕地面積3200畝。轄5個管理區,51個農業經濟社??側丝?902人,其中瑤族、畬族2416人,占40.94%。199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105.83萬元,比1990年增長1.2倍;鄉鎮企業總產值2405萬元,比1990年增長5倍;人平純收入1676.21元,比1990年增長914.21元;糧食總產量達3015噸,比1990年增長39.8%;種植水果面積1957畝,比1990年增長1234畝。
    基礎建設有新的發展。1993年開通林道公路10公里,安裝了有線電視收視網絡;1994年開通了150門數字程控電話;1994年至1995年投入120萬元,興建教學大樓和師生宿舍以及進行校舍改造,面積達4200平方米。         (官衛華)
 
【劉張家山鄉】
    總面積9199.2公頃,轄5個管理區,1個國營林場(省級森林公園)。1995年農村社會總產值2288.18萬元,人均收入1858元。
    農業多種經營。全鄉98%的稻田已種上雜優水稻。1995年糧食畝產達到463公斤,對比七五期間畝產345公斤增長30.8%。同時,大力發展三高農業,1995年,全鄉新開發山地2000多畝,種植柑類水果1800畝,毛竹400多畝,白果100多畝。
    堅持造林綠化。八五期間,全鄉共造林7447畝,其中90%為速生豐產林,國有林4667畝,集體林2780畝。1995年,森林蓄積量達到65.2968萬立方米,對比七五期間造林遞增16.2%。
    大辦鄉鎮企業。1991年新建首家竹席廠,年產值達80萬元;1992年成立弘達實業公司,生產竹木制品等,年產值230萬元;1993年以來,共興辦3間單板廠(其中1間與深渡水鄉合辦),年產單板3700多立方米,年產值420多萬元,年獲稅利30多萬元。
    發展社會事業。1994年投資10多萬元,開通了鄉、場程控電話。1995年多方籌集資金25萬元,為革命老區柑梓園安裝了高壓線路。八五期間,投資70多萬元新建教學樓、師生住房等一批,興辦了良源中學。1995年良源中學與中心小學合并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更名為劉張家山鄉學校。1993年,在柑梓園興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1995年投資6萬多元安裝了有線電視系統;同年,投資16萬元新建建筑面積250平方米的衛生院1間。                  (龔忠洋)

 
附1:
 
       黨政主要領導名單(1996年)
 
             始興縣:楊木忠(縣委書記)       周中盛(縣    長)
 
 
    太平鎮:李小海(鎮黨委書記)             北山鄉:梁志軍(鄉黨委書記)
            張發康(鎮    長)                         陳倫章(鄉    長)
    城南鎮:林發明(鎮黨委書記)             江口鎮:江秉堅(鎮黨委書記)
            劉傳應(鎮    長)                         胡志禮(鎮    長)
    沈所鎮:鐘永江(鎮黨委書記)             澄江鎮:魏滿才(鎮黨委書記)
            華文相(鎮    長)                         肖長安(鎮    長)
    花山鄉:李仕?。ㄠl黨委書記)                 羅壩鎮:華文全(鎮黨委書記)
            羅勇堅(鄉    長)                         黃德安(鎮    長)
    馬市鎮:李漢城(鎮黨委書記)             都亨鄉:曾韶柱(鄉黨委書記)
            吳仲淵(鎮    長)                         楊隆柱(鄉    長)
    深渡水鄉:徐建昌(鄉黨委書記)               劉張家山鄉:葉美克(鄉黨委書記)
              鄧石保(鄉    長)                           李子勝(鄉    長)
    司前鎮:張遠周(鎮黨委書記) 邱煥運(鎮黨委副書記,主持政府工作)
    頓崗鎮:李子亮(鎮黨委書記) 鄧獻才(鎮黨委副書記,主持政府工作)
    隘子鎮:賴 根(鎮黨委書記) 朱遠周(鎮黨委副書記,主持政府工作)
 
 
附2:
        始興縣九五發展基本思路
 
    九五期間,始興縣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是:明確一個目標,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創造三個基本條件,突出抓好三大產業重點,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具體是:
    (一)明確一個目標。到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22億元,年均遞增11%;工農業總產值17.5億元,年均遞增15%,其中:工業總產值11.2億元,年均遞增22.2%,農業總產值6.3億元,年均遞增6.3%;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4360萬元,年均遞增15%;外貿出口1950萬美元,年均遞增34.9%;實際利用外資3950萬美元,年均遞增50%;社會消耗品零售總額6.13億元,年均遞增18%;城鎮職工人均年收入年均遞增7.2%;農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9.3%。
    (二)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作用,加快資金存量結構的調整,按照規模經濟和合理布局的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強化企業的內部管理,降低消耗,增加產出,爭取整體經濟在總量、質量和效益方面都上新的水平。
    (三)創造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能源、通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資力度,改變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建成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促進經濟發展。二是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除了靠銀行貸款、企業自籌和爭取上級支持以外,要通過引進和利用國外資金,以彌補建設資金的不足。三是要重視人才,培養人才。要搞好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引進、培養管理和科技人才,鞏固普九成果,努力實施《始興縣教育綜合改革規劃》,提高全民素質。
    (四)集中精力,突出抓好三大產業重點,加快經濟增長速度。第一產業方面,重點發展優質谷、水果、黃煙、竹、速生豐產林、松脂、造紙材、蠶桑、優質水產、馬蹄等,并形成企業化、基地化、規?;?、農工技貿一體化經營。建立和完善10萬畝水果,27萬畝竹子、4萬畝優質烤煙、60萬畝速生豐產林、20萬畝松脂、15萬畝造紙材、15萬畝優質谷、2萬畝蔬菜、2萬畝蠶桑、1萬畝馬蹄十大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同時繼續抓好林業,力爭到2000年,全縣有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年出產商品材都有較大的增長,把林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第二產業方面,重點發展紙制品、木家私、林產化工、人造板、電子工業、制衣等主導產業、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促其上規模、上水平、上效益。同時抓好食品加工、建材、巢絲、機械制造以及鄉鎮企業等。第三產業方面,一是加快交通、能源、通訊建設。能源建設重點抓好山口二級三級電站建設,發展一批有庫容的小水電,到2000年,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4萬千瓦,發電量達到1.2億千瓦時。交通建設,采取新建、擴建、改造并舉,到2000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00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46公里。通訊建設重點抓擴容和電話普及率,到2000年,全縣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1.7萬門,電話普及率達到10%。二是發展旅游事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金開發集游玩、觀光、考察、科研、度假、修養于一體的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項目,并以此為龍頭,進一步開發始興“十大景點”,與全市旅游路線接軌。三是加快科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提高全縣的綜合實力。
                          (編輯:肖欣、鐘俊波    總編修:裴鴻驥)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
91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a级毛片无码a∨|欧美不卡精品中文字幕日韩|无码国产免费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