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約里的古圍樓
合約再現圍樓建造細節
日前,始興縣村史編修工作人員在澄江鎮鐵寨村,發現了一份訂立于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古圍樓建筑合約,當地文博專家稱,這是始興迄今為止發現的首份古圍樓建筑合約。
村史編修“挖”出百年合約
為使大量遺落民間的寶貴歷史與文化遺產不致湮滅,始興于2013年9月在全省率先開展村史編修工作,預計2016年前為轄區內127個村落“著書立說”,鐵寨村是其中之一。
昨日,記者與該縣史志辦工作人員一起驅車前往澄江鎮鐵寨村,一睹這份珍貴合約的“廬山真面目”。
鐵寨村位于澄江鎮南面6公里,因地處高山盆地之中,出入只有三個要口,以此為寨,牢固如鐵,誰也無法進入,故名“鐵寨”。解放戰爭時期,曾是游擊隊的根據地。
到了鐵寨村委會,遠遠地就看到了一座圍樓佇立在村落當中。在村委會干部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保存百年圍樓合約的人——77歲老人鄧華宣,他頭發胡子花白,身體卻硬朗,剛從地里干完農活回來。
得知我們的來意,鄧華宣從里屋拿出合約,搬出椅子與我們一同在院子里坐下,聊起了關于合約的如煙往事。鄧華宣告訴我們,合約是他叫“阿公”的人留下的,“阿公”為當地俗稱,即曾祖父。當時縣史志辦人員到村里編修村史,鄧華宣才將合約拿出來展示,讓這份具有珍貴歷史文獻價值的百年合約重見天日。
合約再現圍樓建造細節
我們看到,這份合約寫在一張紅色紙上,密密麻麻的用毛筆寫著20幾行的小楷,字跡工整,清晰可辨。因全文沒有標點,且夾雜著一些生僻字和異體字,饒是史志辦工作人員,解讀起來也還有些困難。
合約的開頭寫著“萬世永賴”,另起一行寫著“立請泥水帖人:鐵寨鄧世熙、世倫、純茂等今因起造老圍一所,共計壹拾六丁,特來請到湖廣陳隆超司務承誌起造泥水?!奔礃嗣髁撕霞s的甲方和乙方。鄧華宣介紹說,自祖輩起當地的木工、泥工師傅大多從江西、湖南那邊請來,因為他們吃苦耐勞、技術高超。
“其圍大墻周圍沉水腳實土貳尺余厚,平地出土貳尺厚,各層收水至頂壹尺厚,圍中款式遵照木匠天圖起造……”詳細規定了圍樓建造的尺寸、樣式、材料、工藝等,其后合約寫著“當日二家三面言定工資食用花銀貳百廿陸兩正,造成之日工滿錢完,二家心愿兩無異言?!眲t說明當時建造圍樓的施工費用為白銀226兩,圍樓竣工后付清施工費用。合約的后面寫有“立筆人鄧世熙”字樣,鄧華宣說,“鄧世熙”就是他“阿公”,是當地有名的訟師,專門為人寫狀子,手中的筆桿子很是了得。
圍樓處境堪憂亟待保護
講完合約的故事,鄧華宣帶我們來到了這座建于光緒二十五年的圍樓。圍樓面積約為600多平方米,共有4層,第一、二層是亂石墻體,第三、四層是青磚到頂。墻角已坍塌了一部分,上面長著雜草,但在細節上仍能看出當年建筑工藝的精美。圍樓里面建有一些低矮的泥房,堆放著一些雜物,鄧華宣介紹說,泥房是后來集體建的,用來圈牛。
鄧華宣說:“我大娘當初也去了挑石頭建圍樓,圍樓建好后,很多人住進來,很是熱鬧,后來國民黨軍隊為了圍剿游擊隊一把火將圍樓給燒了?!?/span>
站在圍樓前面,老人表情沉重。這座當年可以庇護全村人生命安全的圍樓,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我們也只能通過老人手中的那份紅色合約,去重現建造圍樓的那段歷史,想象當年圍屋主人和能工巧匠的驕傲與榮耀。
認養修繕圍樓正逐步推進
始興被譽為“中國圍樓文化之鄉”,“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每個村莊通常都有一座或多座圍樓。
30多年來一直醉心于始興客家圍樓、客家文化的研究的廖晉雄告訴記者,始興全縣曾有400多座圍樓,目前僅剩200多座,經過幾十年來的調查研究,都沒有發現過一份有關圍樓的合同。 “圍樓怎么建起來的,如工錢、人工,全部都是民間流傳的,俗話說‘口說無憑’?!绷螘x雄非常興奮,“這份圍樓合同填補了過去始興民間是如何建圍樓的空缺,從立約的規矩,到分工、材料、工錢都很詳細,為始興圍樓建筑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span>
據了解,為更好地保護、利用、開發其中有價值的圍樓,始興正逐步推進圍樓認養和維修工作。從去年開始,該縣每年撥款100萬元,按照每座圍樓的補助上限為10萬元的方式,以獎代補,對實施圍樓維修工作的認養人進行一次性補助,并支持認養人在圍樓內開辦小型博物館、專題陳列館、餐飲住宿,做好圍樓的保護、利用與開發工作。
截至目前,該縣的樂勝桃源圍樓已被認養并且正在修繕,三棟屋圍樓、燕翼圍三座正在編制維修方案,羅壩鎮被認養的廖屋圍樓,經過精心的修繕,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眾多游客。